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在2025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讲话。图据官网
一边是百年精神根脉,一边是突破常规的创新探索。2025年中国高校开学季,校长们的寄语不仅是欢迎与期许,更是观察高等教育理念演进的一扇窗。
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重温西南联大“刚毅坚卓”的岁月,嘱托新生“心系国家事、肩扛国家责”;而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则鼓励学生成为“与众不同的少数派”,甚至明确表示“不以学分绩点论英雄”。
两所风格迥异的高校,正以不同方式回应同一命题:在人工智能席卷而来的今天,大学该培养怎样的人才?
坚守:百年学府的传承与回应
清华、北大、浙大等校的寄语,延续了家国情怀与历史传承的基调。清华校长李路明回溯西南联大,希望学生传承“刚毅坚卓”,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。
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则着重强调 “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”,鼓励学生以“忠诚报国”为信念,锚定人生奋斗方向。这些表述,始终延续着百年学府沉淀下来的精神底色。
不过,细微的变化已然发生。浙江大学校长马琰铭在讲话中,为 “求是精神” 赋予了新时代内涵 ——“思睿观通”“开物前民”“海纳江河”“树我邦国”,让这一传统精神在当下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传统名校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同时睿迎网,也开始回应AI等新技术挑战。北大校长明确鼓励学生“打牢专业基础,摒弃浮躁”,展现传统学府的积极姿态。
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图
破局:新型大学拒绝“内卷”
与传统高校不同,西湖大学、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新兴高校正以“破局者”姿态探索“去内卷化”。西湖校长施一公直言“拒绝内卷,不以绩点、论文论英雄”。
该校致力于打造“创新试验场”:本科生第一年接受通识教育,之后再依兴趣选专业,给予充分自由与试错空间。
宁波东方理工提出“创校合伙人”模式。校长陈十一对首批74名本科生说,他们的名字“将铭刻在校史上”,强化新生与学校的纽带。
这两所新型大学都聚焦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,构建AI时代的新型培养模式,并重视国际化视野。
共识:AI时代更需“人”的价值
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,不同类型的高校虽有不同应对策略,但在核心教育底线上逐渐形成共识。
北京交通大学校长余祖俊给出了颇为实用的建议:鼓励学生善用AI工具辅助学习,比如借助AI梳理论文脉络、提升学习效率;但他更强调,要着力培养批判性思维,打破AI可能带来的 “信息茧房”,同时注重学会沟通、运动、生活等AI难以替代的核心能力。
电子科技大学校长胡俊则从学科发展角度提出,要“培养跨学科思维,提升数智素养”,帮助学生在AI时代构建独特的竞争力。四川轻化工大学校长更是直接喊话学生:“主动迎接科技变革,磨砺意志,拒绝‘躺平’”,传递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。这些表述,都反映出各类高校对技术变革的普遍关注。
一个尤为显著的共同趋势是,各高校校长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。川大校长汪劲松希望学生“不必在意一时得失”,培养豁达心态。北交大校长余祖俊细致提醒“学会运动、学会生活”,甚至叮嘱“多给爸妈打电话”。高等教育正从单纯注重学术,转向培养“完整的人”。
福耀科技大学。图据官网
平衡:国家战略与个人成长
各高校的开学寄语中,都在不同程度上寻求国家战略需求与个人成长需要的平衡。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,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背景下,引导学生深入思考“粮食安全”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国家战略问题,让新生深刻认识到所学专业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。
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则更侧重于学生个人学习方式的转变,他鼓励新生“主动去和教授们打交道”,积极参与课题项目,从被动接受知识的 “学习者”,转变为主动探索的“研究者”,在实践中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。
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季光的寄语则充满鲜明的学科特色:“以本草之谦逊扎根大地,以银针之灵动贯通古今,以仁心之炽热照亮人间。”既传递了中医药学科的文化底蕴,也寄托了对学生专业成长与人文素养培育的期望。
这种多元化的寄语风格睿迎网,反映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正走向多元化与分层化——不同类型的高校,根据自身定位与特色,在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生个人发展之间,找到了独特的平衡点。
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